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國家要帶未來的希望(下一代)走向哪裡?


    近日新聞不是看到黑心食品蠻橫,就是看到法官和情婦,情治首長和娼妓,在不,
藝人也利用知名度大賺不義之財。
   我們的年輕人看到這樣的社會標竿不知道會有甚麼反應? 還是已經沒有反應,反正
,畢業後,沉重的就學貸款和22K的夢靨才是緊要面對的課題。
我們年輕人,他們的師長,可能也面臨了以前沒有問題,我身旁許多優秀的國中老師,
都只是代課老師,當了班導想要付出心力,卻要面對明年又一次的篩選考試,他們又要
怎麼全心當個標竿讓學生學習。
  年輕人需要標竿仿效,需要夢想衝刺,但當他們往上看,老師的工作都不保了,社會的
賢達都出問題了,再加上高離婚率的家庭比例缺少了父母的榜樣,我常常在想,我們要
下一代要往哪裡去? 他們要和誰學習,信任感要建立在甚麼基礎上。更不用想加諸在他們
身上的社會福利債務。
   聖經裡面有句話說  "沒有意象(願景),民就放肆",大意就是繼之而起的下一代失去了
方向感,失去了可以學習的對象,就只能隨隨便便,放任過生活了。
如果我們國家已經失去了讓年輕人學習的環境,那麼,就把30年前做的事再做一次,把大量
年輕人當國家改變的種子,送到新加坡,送到德國,送到這些年輕人很清楚國家
困境和願景,而扎實奮鬥的地方。送到這些非常務實而不只是整天只講官樣指標的地方,
讓這個國家有個下一代改變的動能。
--------------------------------------------------------------------------------------------------------

2013年10/19 聯合報民意論壇修稿後內容(這次修稿編輯比較精簡,刪改不少)


食安風暴/要年輕人向誰看齊
看近日新聞,不是黑心食品業者蠻橫,就是看到司法官貪汙遭判重刑,再不就是,藝人利用知名度大賺不義之財。
年輕人看到這樣的社會標竿,不知道會有甚麼反應?還是已沒有反應;反正,畢業後,沉重的學貸和22K夢魘,才是真正課題。
師長可能也面臨了以前沒有的問題,身旁有許多國中老師,都是代課老師。當了班導,想要付出心力,卻要面對明年又一次的篩選考試,他們要怎麼當標竿,讓學生學習。
年輕人需要標竿,需要夢想,但當他們往上追尋,看到的確是老師工作都不保了,社會的名人也出問題了。我常想,我們要下一代往哪裡去?他們要和誰學習,信任感要建立在甚麼基礎上。更不用想,加諸在他們身上的社會福利債務如何沉重。
如果國家失去了讓年輕人學習的環境,那麼,就把四十年前做的事再做一次。把大量年輕人當國家改變的種子,送到新加坡,送到德國,送他們到那些清楚國家困境和願景,而又能扎實奮鬥的地方。送到這些地方去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有個改變的動能。
【2013/10/19 聯合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食安風暴/要年輕人向誰看齊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


私立技職教育觀察

    台灣有160餘多所大專院校,其中私立技專校院有63所,將近四成。大學生在學人口總共有100萬餘人,其中私立技職體系的大學生有40餘萬人,佔了約4成,其他為國立大學1成7,一般私立大學3成3及國立科大1成左右。無論就學校數目和在學人數來說,私立技專校院都是比例中的最大宗。這個現象從技職體系還多為專科的20年前就是如此。
     在國外其實技職體系的人口比例也相當高,和我們人口相仿的國家如澳洲(2100萬人)及荷蘭(1650萬人)其技職大專的人口與普通大學的人口比例約為2:1。但是台灣和這些國家的不同的地方是,這些國家的大專技職教育多為政府主辦,主要在協助人口比例中多數無法獲得精英教育的人口能以較低的學費及實務導向的課程內容獲得謀生得技能,符合比例及公平正義原則。
     但台灣對無法成為升學精英的比例多數人口卻有些懲罰的味道,不但要負擔更高的學費,政府投入的學習資源也較少。許多同學從小就沒有好得學習資源,就學時得背負數十萬助學貸款,在就學中更需要打零工賺取生活費,無法兼顧學習,畢業也不容易找到好得工作,想一想還真不容易。
    私立技專校院的老師也需要多付出一份心力,面對程度普遍不足及大半需要打工的學生,在教學時沒辦法舉一反三,反而要能舉三反一。私立科大的老師若要用學術升等也得自己來,常常會有教學和寫論文的兩頭燒情形,現在又有產學、專利及帶學生實習的需求,三頭六臂的功夫得具備。
     然而私立技專校院真正的挑戰是少子化的衝擊,大學入學人口將從現階段的30餘萬在15~20年內減為20萬,在這逐年減少的過程中,私立技專校院學校老師很容易動盪,學生的學習資源也會銳減,學生的學習成效將受嚴重的影響。當占大部分就業人口的私立技專校院學生能力減弱,影響的將是國家競爭力。
     台灣目前只把這個問題的焦點放在私校退場機制和零星的技職教育改革,這些方向並不能解決學生在動盪中的學習問題,大部分學生的經濟問題,和國家及國際競爭力問題,簡單的說,現有的官僚系統還是台灣傳統菁英教育的思考,並不能帶頭打出一個扎實的方向。

最適宜居住城市排名的世界公民觀感

   筆者在麥當勞吃著79元的晚餐,享受著麥香魚,沙拉,熱咖啡,看著台北市是最適宜居住城市第61名的報導,上網查了幾個指標的計算如醫療、教育,發現裡面並沒有把消費容易的思考放進去,想到筆者的朋友在某個宜居城市住了幾天醫院花了換算約30萬
台幣的金額,更別談學費了。
    回到生活面,79元可以吃到的麥當勞套餐,全世界應該也找不到幾個地方能向台北(台灣)這樣了。從消費的觀點確實有欣慰的地方,這也是馬總統最近訪談自我安慰的重點。但排名代表的世界觀點也有值得我們警惕之處:
    79元的套餐是低價的勞資和低利潤的食材成本換來的,這些辛苦的代價好像並沒有計算在國際競爭力裡面。就如同教育也是,在台灣讀大學要比這些宜居城市便宜許多,老師的薪資成本也低,但消費容易不應該是目標,主要我們念茲在茲的應該是培養出能在全世界工作,
與世界接軌的人,讓年輕人的薪資不被低消費而消費。


修訂載於聯合報
-------------------------------------------------------------------------------------------------------
國際宜居城 其實居不易 

【聯合報╱彭祖乙/樹德科大助理教授(高雄市)】 2013.08.31 02:45 am 


筆者在麥當勞吃著七十九元的晚餐,享受著麥香魚、沙拉、熱咖啡,看著台北市是最適宜居住城市第六十一名的報導,上網查了幾個指標的計算如醫療、教育,發現裡面並沒有把消費容易的思考放進去,想到筆者的朋友在某個宜居城市住了幾天醫院花了換算約卅萬台幣的金額,更別談學費了。 

回到生活面,七十九元可以吃到的麥當勞套餐,全世界應該也找不到幾個地方能像台北(台灣)這樣了。從消費的觀點確實有欣慰的地方,這也是馬總統最近訪談自我安慰的重點。但排名代表的世界觀點也有值得我們警惕之處。 

七十九元的套餐是低價的勞資和低利潤的食材成本換來的,這些辛苦的代價好像並沒有計算在國際競爭力裡面。就如同教育也是,在台灣讀大學要比這些宜居城市便宜許多,老師的薪資成本也低,但消費容易不應該是目標,主要我們念茲在茲的應該是培養出能在全世界工作、與世界接軌的人,讓年輕人的薪資不被低消費而壓低。 

【2013/08/31 聯合報】

林毅夫帶給我們的消息

    今天,另類的"台灣之光" 世界級經濟學家-林毅夫博士告訴了我們中國大陸未來每年仍然有8%的經濟成長實力,到了2020年可能中國大陸可以邁向高收入國家行列,於此同時,筆者在屏東某技術學院抗的好友,卻以老師的身分得捍衛自己被欠發的薪資。
    筆者的好友從小勤奮好學,工作中對學生熱誠,用心教學,這樣的高知識份子卻在台灣未來到2020年未知的發展中舉步維艱。許多學校由於少子化問題帶來的衝擊像是前陣子基隆從山上掉下的石頭,只是一小塊而已,後面隱藏了更大的問題:

     依據經建會人口估計,未來10年大學入學人口將減少約23%且逐年減少。這個問題下一個會影響的會從學校變成房地產,年輕人人數變少起薪也降低,未來要買房子何其容易? 房市總不能都靠台商和陸資在撐需求吧?我常在想,台北、台中、高雄豪宅坪數越蓋越大,這是蓋給我們要全心培育,讓他們成功未來的年輕人嗎?

    下一個要衝擊的會是年金,公共建設...這些都有可能在2020年變得更嚴重。真正的問題是: 到時我們是否得請宏達電設計總監投靠的對岸來幫我們,現在不是旅遊,服務業等等都是這樣的思考?
    這些問題,朝野幾乎無視,人民好像在船艙底求救,卻看到甲板上的人還在為自己發展利益和位子捍衛。誰聽到了"大家在一條船上要齊心解決,不然要船要頃倒了"

排名的指標遊戲玩的出美好的生活?

    昨日慶祝光輝的10月10號,所有在這塊土地的人即使政治觀點再怎麼分歧,都有一個相同的心願,希望我們的國家能有所突破,越來越好。
    但好的指標是甚麼? 一個在這上週公布的指標讓我們有所深思: 台灣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倒退了8名,由134下滑到142名。觀看榜單上會發現,在百大裏面新加坡和香港都很突出,甚至超過了工藝大國如德國、日本、俄國。但從各種精密工業諸如汽車、機器人和高科技產
業如太空、生技等等,大家會覺得香港和新加坡超越了德國和日本嗎?可能遠遠遠三個遠的被拋在後面。

    高教的指標是英語系國家的玩物,被殖民過的國家如澳洲,香港、新加坡都排在前面。台灣想玩這個遊戲投了五年五百億,但要提高指標只能再多投幾百億。可是這幾年大學的實務能力沒提升,學生就業的實力沒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也沒甚麼提升。
    相反的德國不太玩這個遊戲,卻是整個歐洲的經濟重心和領袖,在各種產業實質的領先,成為馬總統此次國慶演講中提到的隱形冠軍。德國的大學是義務教育,大部分的經費來自企業合作。教學為主,實務優先,締造了札實的產業底子。

    這幾年台灣執政的都是學法,政的第一學府產物,高官多有留美的博士,相信都很熟悉這些指標和文字遊戲,我們會看到幸福指數,競爭力指數,一大堆的指數都不錯,只有薪資指數不太好。這個愛指數卻不重實質的氛圍文化也往下影響到各個層級,各種經費取得就是看一大堆的指標,然後消化經費。連科技教父施振榮先生也說過:"台灣瀰漫這種分贓的文化"。
   我們企盼馬總統國慶演講中提的"整合產學資源,積極開發10項工業基礎技術",不要又是一個指標遊戲,像是兩兆雙星,亞太經融中心等的說得很好聽而已。想當年孫運
璿先生是在以俄、日這種務實體系文化下的哈爾濱大學電機系出身的; 李國鼎當年是學物理的; 趙耀東是學機械的。這些台灣經濟的推手雖然都已有功過的評論,但至少他們那種學理背景
帶來的扎實的態度和文化深深影響了一個世代。

   如果這個執政的世代栽培出的都是重指標不重實質,重上意不重民意的一群官僚,那麼要怎麼期待一個更好的遠景,還是,那又只是一個指標?